从“问题村”到“示范村”,探访汨罗镇武夷山村的十年治理密码
2025-05-22 12:40:3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刘晓元 | 作者:谢建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400

汨罗融媒体讯(记者 谢建)早上八点,武夷山村村民服务中心已经热闹起来。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本月村级财务明细,村干部正在帮助村民办理业务。“以前办个审批手续要跑三四趟,现在半小时搞定。”村民周大爷扬了扬手里的材料袋。这个村级服务中心,日均接待群众30余人次,已累计代办事项上千件。  

武夷山村村民服务中心

这个位于汨罗城区西边的村庄,十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“问题村”。南托、北托、茶木三村合并矛盾重重,征地拆迁纠纷不断,一年上访量多达30余起,还曾因干群隔阂闹出过“拍桌子事件”,如今却挂着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的金字招牌,实现连续五年“四无一高”(无非正常上访、无治安刑事案件、无公共安全事件、无诉讼,群众满意度高)的治理佳绩。

从“问题村”到“示范村”,武夷山村的蜕变印证:基层治理的密码,就藏在党组织引领下的群众智慧里。

党群同心:从“拍桌子”到“摆果盘”的温暖蜕变

武夷山村南托区集中建房点

2014年,在汨罗市推进屈子生态湿地公园建设中,武夷山村如今的南托片区(当时的南托村)被纳入拆迁范围。时任南托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启辉和村干部商议后认为,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行集中建房。

“村民集中居住,有利于实行社区化管理,改善居住环境,提高生活品质,节约土地资源,对于本身就地处城郊的武夷山村而言,这是迈向城镇化的必要一环。”王启辉说。

想让村民安土重迁并不简单,他们的顾虑也不难理解:在老地方居住多年,新的建房点当时还是一片荒地,以后建成什么样,看不见、摸不着,谁会轻易点这个头?

为了得到群众支持,王启辉和村委会班子成员一起,拿着集中建房片区规划图、房屋设计图,挨家挨户上门解释政策、征求意见。水泥屋面改成瓦屋面,房屋增加后门,西侧开一扇窗……村民提出的所有要求,他都认真记好,并一一兑现。而要让大家从“看”变成“干”,还得靠党员来带动。

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杨培放第一个在搬迁协议书上签了字。之后,从十几户到几十户,最终南托片区260多户村民都相继同意拆除旧房子,搬进了新小区。南托片区开了头,北托、茶木两个片区也不甘落后,进行有规划的集中建房。如今,全村已有560多户村民搬进了集中建房点。

2022年9月,汨罗市一中新校区在武夷山村范围内竣工开学。近两年来,为村民们带来住房租赁等直接经济收入超过2000万元。48岁的村民姜湘利拿出刚洗好的水果,坐在自家明亮的客厅里笑着说,在集中建房这件事上,她和村里很多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看法:村干部顾全大局、想得长远、办得实在,是在全心全意带领村民谋福利、谋发展!

多元共治:从“管不住”到“不用管”的善治之路

在南托集中建房点,新颖别致的小洋楼整齐排列,门前菜园用竹篱笆围成统一造型。老年协会会长杨新国举着规划图说:“哪家想乱搭乱建,邻居们第一个不答应!”  

南托集中建房点一角

村综治中心的监控大屏上,121个摄像头实时传回画面。坐席员刚处理完网格员上报的沟渠堵塞问题:“现在小事不出组,大事不出村。”而群众说:“最大的变化是打麻将的少了,跳广场舞的多了!”

而在茶木片的“福寿园”生态公墓,松柏苍翠,壁葬墙整洁肃穆。回忆起以前的挨家挨户上门劝导迁坟工作,74岁的杨新国感叹道:“现在都不需要做工作,村民家里有老人过世的,就自动打电话来了,要求火葬进公墓园。”他算过一笔账:丧事平均花费从3万元降至5000元,戏剧社义务演出替代了迷信活动,何乐而不为。

腰鼓队

变化源于一场“自我革命”:创建老年协会、红白理事会、文艺宣传队等9个社团组织覆盖全村5600余名群众,实现人人进社团、事事有人管;212名党员按居住地划入24个党小组,开展“五带头”承诺(带头拆迁、带头调纠、带头树新风、带头做公益、带头守法) ;创新“四公工作法”——政策全公开、补偿全公平、执行全公正、结果全公信。

老年协会成员上门调解

近年来,武夷山村召开村民议事会115次,700余人次参与评议,村级平台集成民政、社保等47项服务,文艺宣传队已义务演出百余场,自编的《拆迁风波》《孝道》等剧目成“流动道德讲堂”,老年食堂、红白礼堂等便民设施年均使用超200场次……

产业赋能:从“撂荒地”到“聚宝盆”的振兴之路

2017年合村前,南托、北托、茶木三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状况各不相同,属茶木的家底最薄。

对此,王启辉和班子成员商议后达成共识:散是一盘沙,聚成一团火。武夷山村要发展,三个片区就得拧成一股绳。

基础设施落后,村容村貌是短板。拓宽主干道、安装路灯、治理黑臭水体……合村后,武夷山村支两委用了半年多的时间,花大气力对两个片区的居住环境进行了提质改造。

武夷山村产业布局图

而在王启辉的办公桌上,有一份“武夷山村产业布局图”。上面十多个大小不同、形状各异的区域版块,分别被他用黑色签字笔做了标注:龙虾养殖、柑橘种植、低洼田改造、招商中、提质建设中……

在那张图上,被标记了“柑橘种植”的区域,如今已是连片的果园。2019年,湖南浏阳人熊海平,经过去往多地考察、比较,最终将种植基地定在了武夷山村高家坪,并和村里签订土地流转协议。如今,100多亩柑橘和脐橙已经连续3年挂果。“预计今年能有5、6万斤的收成。”他说。

“这里不仅交通方便,而且土地成规模。村里提前从村民那把地流转过去,并修好灌排渠、道路、水电等基础设施,我直接和村里签协议,省心、方便。”熊海平道出了他的考量。被他相中的这块地,过去其实属于低洼田,易内涝,常年撂荒。

武夷山村柑橘基地

为了充分盘活土地资源,近年来,武夷山村以每亩300元的价格,把一些耕种条件差、分布零散的小块土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。之后,通过平田埂、降梯度等手段进行升级改造,使小丘变大田,让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。

流转土地时,村里还把土地周边的沟渠坝路等公共面积都算入了流转面积当中。“等于多给村民算了钱。”王启辉说,经过升级改造,这些土地被分门别类地划分成不同区域,该种粮的种粮,该招商的招商。

而下一步,武夷山村还将把农业基地升级为田园综合体,增加采摘、研学、农事体验等文旅项目,带动乡村旅游,优化产业布局,把武夷山村打造成为“城乡融合示范点”……

一审:柳勤进

二审:刘晓元

三审:张   为

责编:刘晓元

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专题
精选
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